今年6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》,提出了36条具体意见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: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,扩大招生规模。但从已经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来看,招生情况并不乐观。
其实,随着二孩政策放开、新生儿增加,以及老龄化速度加快、未富先老,社会对居家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。而当下,家政服务业人才缺口高达上千万,且存在年龄偏大、文化水平偏低、技术技能水平较弱、流动性高、稳定性差等问题。市场的需求、行业的现状,迫切需要人才培养加速,推动行业走上职业化、专业化、规范化的发展。
家政行业,的确需要高层次人才加入。但是,消除对家政专业的偏见,也需要学科建设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。
首先,家政市场需求越来越精细化,家政服务工作的内涵正在发生巨大变革,它并不等于做饭、打扫卫生,它还要求从业者懂社交、理财、心理学等专业知识,甚至能在子女教育、营养管理、家居装饰、家庭理财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。这显然与公众所理解的“保姆”不是一个概念。这样的工作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。此外,学家政专业也不意味着直接上手当保姆,在家政企业从事培训、管理工作以及相关产业策划、开发、营销和推广等,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向。
其次,中国市场做好接受高端家政业的准备了吗?像欧美国家,他们有悠久的管家职业、家政文化传统,但是中国相关的行业还在形成过程中,高学历的家政能不能被接受?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》可以看作对行业发展路径的指引。
第三,相关大学的家政学科,能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,会不会搞成“邯郸学步”的四不象?事实上,目前一些大学开设家政学专业,师资本身就存在问题,常常是相关科目的老师来上课,搞成一个“大拼盘”,而且很多课堂的老师自己本没有一线的家政服务经验,没看护过老人,没照顾过月子,能不能教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,会不会搞成“屠龙术”教学?
当下,家政行业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:一方面,“月嫂”收入动辄上万元,且供不应求,薪酬远超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白领工作岗位,另一方面,家政服务也往往成为偏见的对象,公众接触到的家政服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、素质层次不齐、虽然待遇不差,但是缺乏社会保障,这也是偏见的重要来源。
2014年,英国乔治小王子随父母出访新西兰,随行的西班牙女保姆十分抢镜,她不仅照顾孩子优秀,还精通跆拳,也带红了她的母校、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——诺兰德学院。中国能否打造出自己的“诺兰德学院”?大学家政专业需要用实力证明自己。
家政专业虽然是一个朝阳行业,但不受考生待见,还来自于对保姆这一职业乃至于对服务行业根深蒂固的偏见。认为从事家政行业,干着服务人的工作是低端的,即便是“高级保姆”仍旧没有面子。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真正树立起职业无贵贱的观念。学家政固然不一定就是去当保姆,但是毕业之后,进入家政服务一线,当了保姆,又如何呢?随着家政服务行业的分层分类发展,家政服务也可以成为高端的“私人定制”,获得较高的物质回报和社会尊重,让从业者在符合个人兴趣、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。